本報駐溫州記者 王益敏 文/攝
  甌江,全省第二大河,溫州的母親河。
  本月初,歷時3年多建設的溫州甌江過江通道試通車,成為溫州境內橫跨甌江的第九座大橋。
  然而,錢江晚報記者於近日接到爆料,稱在這座大橋的東側、甌江的北岸,有一大片呈黑色的江水,和江中央黃色的江水有明顯的色差。再細看,黑色江水的沿岸是一大片正在如火如荼施工的建築工地。爆料人稱,很有可能工地上有人在偷排污水。
  全省的“五水共治”正進入最為關鍵的時期,到底是誰在給溫州的母親河“抹黑”?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對此,錢江晚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甌江邊出現近千平米黑水,建築工地泥漿水直排入江
  昨天,溫州市區迎來了一周之內的第三個高溫日。
  比天氣更熱的,是一片位於溫州市永嘉縣境內的建築工地,它正位於甌江過江通道的東北側。
  站在甌江過江通道上眺望,確實能看到這片工地周圍的江水呈現出一種黑墨色。粗粗估算,這片與黃色江水顏色不同的水域面積,有近千平方米。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了靠近甌江的這片工地。這裡正在進行堤壩建造工程,四周散落著幾十臺正在工作的打樁機,旁邊堆滿了從地下挖出的淤泥。
  在臨江的位置,有七八台打樁機正在轟鳴,岸邊每隔幾米就有一根拳頭粗細的塑料管,總共有七八根。管口延伸到了江邊,周邊佈滿一層厚厚的淤泥,在陽光炙烤下,形成了硬塊。
  難道,真有泥漿水通過這些管道排入到了甌江?記者決定在一邊等待真相。
  下午1點多,一輛裝滿了混凝土的罐裝車開到了一個打樁機前,幾個建築工人搭好了傾倒的工具,不一會兒,混凝土倒入已經打了樁的地表層以下。
  與此同時,大概幾十米遠處,一根紅色的排水管中滲出了一股股泥漿水,直直地排入甌江,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多小時。記者隨後瞭解到,原來,在罐裝車倒入混凝土以後,地表下的泥漿水因為空氣壓力的作用,被排擠了出來。
  根據環保部門的要求,建築工地上產生的泥漿水,需進行處理後排放,或統一集中到允許排放的地點,絕不允許直排江河中。但是,顯然這個工地只是用了一根管道就直接將泥漿水排入到了江水中。
  那麼。是不是江邊的七八根塑料管事實上都是用來偷排泥漿水的?記者試圖從工地上的建築工人處得到答案,但工人面對這些問題,只是笑而不語。
  工地負責人推諉:偷排或屬工人個人行為
  昨天下午,記者拿著偷排泥漿水的視頻,試圖從工地所在的溫州市永嘉縣的相關部門處找到處理意見,遺憾的是,在輾轉了多個部門後,才找到泥漿偷排的責任單位。
  永嘉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是建築工地的泥漿水,不屬於他們直接管轄;
  永嘉縣住建部門說,當地產生的建築泥漿水,要找所屬的街道管轄,他們無權查處;
  最終,記者在工地所屬的三江街道相關負責人陪同下,再次來到事發現場,才等來了認領偷排泥漿水的相關責任單位——浙江省第一水電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承認,偷排是在他們工地,“但可能是部分員工的個人行為,公司領導並不知情。”
  不過,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將儘快處理這件事,不再發生偷排現象。
  截至記者發稿時,記者從三江街道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他們將繼續追查事件真相,處理偷排現象。
  直排是為了節約成本,一天下來“節省”成本費在萬元以上
  然而,面對甌江邊近千平方米的黑水,難道真的只是“部分員工的個人行為”?
  昨天,記者找到了做泥漿處理生意10多年的阿皮(化名)。阿皮說,每灌裝一次打樁機就會產生50噸的泥漿水,而根據目前已存在近千平方米黑水判斷,這樣的偷排行為,不可能只是短期行為。
  記者隨後瞭解到,這次偷排的浙江省第一水電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甌江邊從事建造標準堤壩,工程早在近一年前就開始了。
  阿皮說,每處理一噸泥漿水,如果是集中運輸排放到統一地點,需要近30元,而直接偷排成本幾乎為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每天打七八個樁計算,一天下來“節省”成本費在萬元以上。
  不過,該公司負責人對這樣的說法給予了否認,他說,工地之前基本是將泥漿水蓄到泥漿池中,等一兩天后,泥漿水沉澱了,再將上層的清水進行排放,這樣做是得到環保部門認可的。
  然而,阿皮卻表示,這樣做需要大量的蓄水池,而根據工地的實際情況是達不到這樣要求的。
  阿皮透露,“做泥漿水是一個‘水很深’的行業。現在工地這麼多,很多需要處理泥漿水的單位常常會根據哪家報價低,就選擇給哪家做生意。有些報價二十多塊處理一噸的單位,肯定存在偷排現象,因為他們這樣做,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本報將繼續關註此事進展。
  (原標題:建築工地泥漿水直排入江永嘉甌江邊現近千平米黑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83vinw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