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瑞麗3月6日電 (餘雪彬 吳禹霏)三月,中緬邊境小城雲南瑞麗已進入夏天,烈日下的人們都加快了步伐。位於瑞麗市銀井村道路旁邊,有一間傣家竹樓,記者走近才發現這裡是一個理髮店。看到有人走進自己的理髮店,依坐忙迎上來打招呼,用並不流利的普通話向記者熱情地介紹起了當地著名的一寨兩國“銀井村”。
  銀井村距離瑞麗市區約10餘公里,位於有名的中緬邊境71號界碑旁,是典型的“一個寨子兩個國家”。國境線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方一側的稱為銀井村,緬方一側的稱為芒秀。寨中的國境線以竹籬、村道、水溝、土埂為界,因此,中國的瓜藤爬到緬甸的竹籬上去結瓜,緬甸的母雞跑到中國居民家裡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邊民們每月數十次地穿越神聖的國境線而渾然不覺。寨子里的老百姓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他們同走一條路,共飲一井水,同趕一場集。
  今年27歲的依坐是土生土長的雲南瑞麗傣族,他的妻子占應是來自緬甸芒秀的傣族姑娘。當談及二人相遇相識的過程時,依坐不禁害羞起來,這個憨厚的傣族小伙跟記者說:“其實我們也算是青梅竹馬了,畢竟兩個村子離得很近,所以我們是經常見面的。不過我們互相認識要歸功於2009年的一次趕擺活動。”
  傣族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節日,他們把這種節日活動叫做“擺”,按傣語的原意,“趕擺”就是過好盛大節日或集會活動的意思。“擺”的規模大小,參加人數、內容、時間都不一樣,但表達目的都是尋求安樂的生活。依坐說,因為趕擺是一個比較盛大的活動,傣族年輕人就會聚在一起吃飯、玩樂,5年前的趕擺讓依坐和占應兩個有緣的年輕人有機會坐在一起,同樣的傣語交流也拉近了兩顆年輕的心。趕擺結束後,依坐開始經常約占應出來吃飯、聊天。
  在家人的鼓勵下,10多年前,依坐到瑞麗學習理髮,並於2007年回到銀井村開了屬於自己的一間美容美髮店。因為自己有一門可以營生的手藝,依坐便建議身邊對理髮感興趣的朋友去大一點的理髮店學習技術,占應也在依坐的推薦下,到緬甸木姐學習美容美髮。剛剛領了結婚證的依坐和占應現在經營著自己的理髮店,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基本可以維持二人的日常開銷。占應說,在農村經營理髮店還是很辛苦的,每天要開店10多個小時,因為白天很多銀井村的村民需要去芒秀的田地里乾農活,很晚才從緬甸那邊回來,所以二人的理髮店會經營到晚上7、8點才關門。
  依坐說:“這兩年店里的生意是越來越好了,隨著中緬邊境貿易的開展,緬甸人的收入也是越來越高,現在有很多緬甸姑娘會來我的店里染髮燙髮,為自己的‘門面’做投資。”因為銀井只是一個小村寨,村裡大部分人還是以農業種植為主業,依坐並沒有為理髮店請人,夫妻二人為這個小小的理髮店付出了全部的心力。
  日子雖然清苦,卻不影響小兩口對美好未來的期許,依坐說:“我現在就想把自己的這個店做好,多攢點錢,然後去到村子的另一邊——芒秀開一家跨國分店,這樣的話,也方便了占應可以隨時多點時間回娘家。”(完)  (原標題:“趕擺”結下的“中緬情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83vinw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