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建農林大學青年教師魏太雲教授申報的《植物病毒與介體昆蟲的互作關係》項目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這是2013年福建省屬高校唯一辦公室出租獲此類基金資助的項目。
  這位年僅38歲的博士生導師在日本國立農業研究中心和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做了6年博士後,2009年底,毅然選擇來到福建農林大學工作。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福建農林大學這兩年人才聚集高地效應凸顯:吸引了像國際植物性染色體進化和甘蔗基因組研究權威專家、美好房網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明瑞光和國際知名昆蟲學家、生態學家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教授葛傑夫以及“閩江學者”張重義等一大批中青年學術權威專家加盟。
  這裡是事業預防癌症食物的舞臺
  該校靠什麼吸引青HI-Q褐藻糖膠年人才?“學校積極創造青年教師‘有人關心、被人認可、受人尊重’的環境,以實實在在的條件、平臺努力為年輕教師創設健康成長的發展路徑,讓青年教師發展有事業平臺、有成長空間、有公平環境。”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葉輝玲說。
  2013年,學校投資1億元籌建的“植物基因組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學術人才特區”。根據授權,中心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人事制度、研究培養、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實行國際通行的“學者治理、學術自治西裝”管理體制。
  “特區”吸引了福建省“百人計劃”人選唐海寶教授來到這裡創業。“在基因組中心這個高水平的平臺上,團隊成員學科交叉、互補性強,我通過數據提取出的理論模型,團隊成員協同合作很快完成功能上的實驗驗證。”唐海寶對團隊平臺的建設頗有體會,他在“中心”完成了高粱脫粒性基因的功能鑒定,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美國科學院院報》雜誌刊登。
  “所謂‘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學校開展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實現有限的資源流向有基礎、有活力、有成效的學院、學科和團隊,形成了非常好的學術氛圍。”剛獲批為“長江學者”的中心負責人明瑞光教授說。
  “青年教師特別是剛入職的新教師,由於沒有經驗起步是非常困難的,而加盟由專家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其業務指導和引航下,能更快地熟悉業務,順利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剛剛獲得福建省青年科技獎的楊廣教授,回憶起畢業留校任教的成長過程也深有感觸。
  這裡有政策傾斜
  翻開《福建農林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強校戰略的若干意見》等7份文件,一項項、一條條不但導向清晰,而且措施“很硬”:“培養和引進10名兩院院士(含雙聘)、20名左右領軍人才、50名左右創新人才和100名左右中青年學術英才;投入1.5億元用於引進人才所需的平臺和梯隊建設等、每年資助50名教師赴海外研修,每年接收100名優秀博士生”……
  其中,“以學科群為依托,組建覆蓋400多名骨幹教師的24個科技創新團隊,重點建設18個國家和部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的政策特別引人註目。學校為“新成員”搭建“施展拳腳”的平臺,鼓勵他們立足團隊申報國家和省里各類重大科研項目、優秀人才計劃、創新團隊等。同時,學校通過科研大比武、教學大比武、實驗技能大比武的方式,讓教師們的成果登臺亮相,並對優秀教師進行業績獎勵。
  “前年開始實施科研大比武,比的是科研成果,目的是發現青年人才,知道他們的科研優勢在哪裡,並針對性地給予引導培養,為學院發展儲備了一批有潛力的年輕人。”植物保護學院院長吳祖建教授說。
  作為一個科研團隊負責人,魏太雲對學校的激勵機制深有感觸:“這給年輕人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有好的收穫,你的收益並不比教授低。”
  據介紹,學校構築青年人才培養支撐體系,實施了百人攀登計劃,在“金山學者”獎勵計劃中增設“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學術新秀”,實行聘期目標管理,享受優秀人才待遇,與“傑出青年科研人才支持計劃”構成較為完整的培養體系。
  此外,在評選、表彰和項目申報中註重對一線青年教師的傾斜,如2011年設立的學校最高獎項“嚴家顯獎教金”,評選規定青年教師獲獎比例不能少於40%;對業務突出的青年教師職稱給予破格晉升。
  這裡有家的感覺
  “子女上學、教師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一直以來是學校重點關註的三大民生問題,我們復辦附屬幼兒園、與中小學共建,解決人才後顧之憂,讓青年教師安心獃在教室和實驗室。”人才辦負責人說。
  管理學院青年教師林水富說,幼兒園配備了早晚值班老師看護孩子,下班晚一點也沒關係,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接送。
  “這裡是我成長的地方,恩師謝聯輝院士一直在鼓勵支持我,回來後家庭孩子安頓得很好,沒有後顧之憂。”魏太雲坦陳一切進展比他想象得快,“人員配備優先,還配置了400多萬元的急需實驗設備,特聘了兩名操作技術員,現在我想在植物病毒蟲傳機制方面有所建樹,爭取為中國的水稻病毒研究進入世界領先水平。”
  不僅如此,學校還加快數字型校園建設,啟動了“大數據”項目建設,進行觀音湖適度生態化改造,建成了南北區健康步道、森林蘭花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公園等一批校園文化景觀設施,建成具有醫療、預防、保健、防疫“四位一體”功能的校醫院新大樓。
  對於擁有78年辦學歷史的福建農林大學來說,青年教師漸挑大梁,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截至2014年,40歲以下教授、副教授占全校副高職稱以上教師的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學位青年教師占全校博士學位教師總數的56.46%。
  2010年以來,該校有113人次青年教師主持獲得國家級科研立項,301人次主持獲得省部級科研立項,有8項主持的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等獎項,有98人次論文入選SCI,一大批青年教師成長為各學科的學科、學術帶頭人。
  提及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葉輝玲如數家珍,“人才意識就是學校發展意識,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未來,在學校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中,我們將繼續打好青年人才培養的‘組合拳’,創造更寬廣的舞臺讓年輕人施展。”
  (林恩文 鄭煒)  (原標題:福建農林大學 打好青年人才培養的“組合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83vinw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